2)第一百五十五章 庙宇和学宫_宋时从梦华录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刻碑若是将他们名字留下那可就意义非凡了,这可不是乡人感怀善举所留,县令亲自所立的石碑,那将意味着乃是官方证明了。

  刚刚还在推辞的刘员外,一下子就激动了起来语气都带着颤抖和不肯定:“知县此言可是当真?”

  一旁的韩遂看向杨秉的目光有些不可思议,一旁的江曲直接出声反对道:“知县万万不可啊!此举会召人非议的!”

  这兴学之事乃是善政,可若是一县的县令为了募资为一群富户刻碑立功,若是被朝廷中官员得知,定然会有言官弹劾认为乃是为了政绩而丢了朝廷体面威仪。

  最为根本的乃是对于道德准则的要求,所以江曲才会立刻出声反对,他也是为了杨秉所着想。

  若是仅仅为了此善政,而得了这么一个恶名得不偿失。

  想要什么都不付出仅仅去谈奉献多少,这些人都是商人,他们看重的乃是既得的利益,和他们谈贡献岂不是对牛弹琴。

  他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政绩而已,而是听闻了有百姓打算将废弃学宫修建成庙宇,供奉神佛。

  他这个时候明白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了,这种风气与思想代表着当地百姓的愚昧和无知。

  只有开蒙思想,让他们看到前方的路,一条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

  杨秉肃声说道:“教书育人乃是薪火相传的过程,此乃文教之功一刻也不可拖延!”

  这些富户皆是拱手,有人说道:“县令这番话真是金玉良言!我愿募捐一千卷藏书!”

  于是众人皆是纷纷应和着,这是搁在往常都不可多得的机会,他们或许此时生活无虞可几十年还有百年后谁人又能知晓!

  所以当杨秉提出为他们刻碑的时候,毫无疑问他们心动了,这样百年后这绥德县依旧能够留下他们的名字。

  能够青史留名的能有几人,他们这种身份也能因此留名。

  既然杨秉有如此打算,他们也不便再继续劝下去了。

  一旁的韩遂问道:“知县,县学还是如常例吗?”

  对此提问杨秉早就已经想过了,于是将他们的设想说了出来:“我想过将学院分为上舍,中舍和下舍!”

  江曲问道:“三个阶级不同,可是代表着其他意义?”

  杨秉回道:“经考试合格入外舍肄业,为外舍生。外舍每月考试一次,每年举行一次公试(升含考试),成绩获得第-一二等者,再参酌平时行艺,升入内舍肄业,为内舍生。内舍每二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为优、平两等者,再参酌平时行艺,升入上舍肄业,为上舍生。”

  这是以成绩高低而论的,他没有原封不动的将后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照搬到现在。

  韩遂和江曲听到后也是连连颌首,觉得杨秉的设想很好。

  他这与其说是官学还不如说是民学,和民间的书院制度贴近,但是

  请收藏:https://m.htwx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