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16章 登基,议礼之始_明王首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辅蒋冕、四辅毛纪、礼部尚书毛澄、史部尚书王琼、户部尚书杨潭、兵部尚书王宪、刑部尚书张子麟、工部尚书李鐩。另外都察院左都御史王璟,右都御史张纶也到场了。

  在场的十二人均是朝堂中枢的大佬,此时齐聚一堂,自然是讨论国家大事了。统共三件事,第一:讨论新君亲生父母尊号的问题。

  第二:新君要起用前内阁大臣费宏,还有前翰林修撰费采。

  第三:殿试的安排。

  其实第二条没什么好讨论的,新君登极诏书便写得很清楚,但凡正德朝由于直言劝谏被贬降的官员,全部官复原职。所以,费宏兄弟回京复职的决议很快就获得通过了。

  至于殿试,众人商议了一番,决定在本月的十五日举行。

  所以真正耗费时间的是第一条,给新君的亲生父母定尊号,这在视礼如命的封建社会可马夫不得。所以一众大臣各抒己见,引经据典,彼此争论得不可开交。

  最后内阁首辅杨廷和一锤定音,他拿出了汉代定陶王、还有宋代濮王继承皇位的例子,主张新君把弘治帝称为皇考,而分别称亲生父母为:皇叔考兴国大王、皇叔母兴国太妃。

  换而言之,就是让朱厚熜改认弘治帝为父,称自己的亲生父母为叔叔和婶子,说白了就是把朱厚熜过继给弘治帝为子。

  杨廷和引用了汉定陶王、宋濮王两个先例,有理有据,再加上他是内阁首辅,群臣的首领,所以这结果最后没人反对,就这么定下了,接下来就是将结果写成奏本送去给朱厚熜过目。

  然而,朱厚熜看到群臣讨论出来的结果,顿时不乐意了,弘治帝是他的伯父,现在变成了他的父亲,而亲生父母却为成了叔婶,小皇帝自然不乐意啦,将奏本打回内阁再议。

  如果说之前让朱厚熜以太子之礼登基确实有点过份,但这次让朱厚熜认弘治帝为父,杨廷和认为完全合情合理,更何况有前朝的先例。所以杨廷和这次的态度十分强硬,拒绝再议,把奏本重新呈送回朱厚熜的案头。

  朱厚熜为此相当恼火,他对父亲兴王感情极深,当初便在徐晋面前表示过,愿意用十年阳寿换一粒仙丹救治父王,所以现在让他改换父母,他如何能答应?

  事实上,这登基的十天来,朱厚熜绝大部分政事都听从了内阁的意见,甚至还配合文官把太监的中坚分子一网打尽了,但亲生父母是他的底线,在这方面他的态度跟杨廷和一样强硬,坚决不肯退步,所以干脆把内阁呈送的奏本留中不发。

  所谓留中不发,跟现在所谓的“搁置争议”差多,就是暂时丢下,等几时合适了再拿出来讨论。朱厚熜这做法看似是让步,但实际却是聪明之举,此时的他根本没力量与内阁强拧,所以干脆先搁

  请收藏:https://m.htwx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