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5 后世之人的评价_对话古今:我打造节目,国宝有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苏轼在黄州的任职期间,就曾经不止一次的来游玩赤壁。

  前后《赤壁赋》脍炙人口,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千古传唱。

  我们所熟悉的《赤壁赋》,不论是抒情还是议论,始终都没有离开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完美融合。

  《赤壁赋》全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

  苏轼巧妙地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

  从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苏轼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首先写月夜于大江之上泛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

  而后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

  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阐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层层递进,情景交融,意蕴丰富。

  而且苏轼也很擅长于用“我有一个朋友”来表达一些不太乐观的东西。

  当时肯定有人和苏轼一同泛舟游玩,但是客人会说这么多吗?

  谷/span大概率不会。

  不是每个人都有文人那种感物伤怀的心思。

  《赤壁赋》中的客人,同现在“我有一个朋友”,有异曲同工之妙。

  整篇《赤壁赋》,在体裁方面则是“以文为赋”!

  《赤壁赋》在保留传统赋体近似于诗的特质与情韵的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

  因此,《赤壁赋》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也正是因为如此,《赤壁赋》具备了散文的笔势笔调,整篇文章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

  赋讲究对偶,在形式上受到的束缚更多,而《赤壁赋》则相对更为自由。

  比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

  简而言之,读起来很简单,不会显得生涩凝滞。

  再往下一直到文章末尾,大多都是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简单而言,好读好记好理解,不会有汉赋那样难以理解的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

  易泽走过江河,走过繁荣的城市,来到赤壁遗址面前。

  此时,月上正中,景色怡人。

  恰如苏轼所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你来了。”

  苏轼一身文士襕衫,头发简单的绑结在一起,说不出的飘逸。

  观众们看着月色之下,两人相得益彰,一时间不禁看花了眼。

  “卧槽这也太帅了吧,有什么比两个帅哥站在面前更让人赏心悦目的呢?”

  “作为一个男人

  请收藏:https://m.htwx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