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三八章 李鸿章来访(十五)_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被重视科甲出身的士林认可,报纸的主笔、记者都被视为不名誉的职业,认为报纸“常毁人名誉,有伤阴骘,不是好人家子弟的正当出路”,左宗棠就曾痛骂“江浙无赖文人,以报馆为末路”,虽然是偏见,但也道出了这个时代的实情。

  既然报纸的社会地位不高,那么报馆的记者想做正式的釆访,难度可想而己知了,向李三杰这样痛痛快快的接受釆访,而且有问必答,每答还内容丰富,态度亲和,是从未有过的事情,因此几名记者都记下了厚厚的一大本釆访记录,大感这一次真是不虚此行,回去以后一定为大受雇主的赞扬,同时也对海外华人的好感大增。

  接待记者的时间用了两个多小时,李三杰一口气回答了二十余个问题,才宣布结束,而记者们还仍然意犹未尽,最后李三杰将穿越者简介的小册子送给每个报社一本,同时还承诺,在上海谈判期间,穿越者还将举行一个新闻发布会,将邀请上海所有的著名报纸参加,记者们这才满意的结束了这次专访。

  当然,这些活动李鸿章都没有参与,而是向穿越者提出,希望穿越者能够安排自已参观更多的地方,目地是想多走多看,好更了解这伙海外华人。

  而穿越者对此也沒有拒绝,在当天上午,秦铮陪同李鸿章一行人参观了印刷厂、木工厂,这两个工厂都是穿越者在天津购买下来,并且进行了改造的工厂,现在都引入了一批机器,不过这两个工厂的规模都不大,印刷厂的员工只有155人,而木工厂的人数多一些,也只有287人。而秦铮对李鸿章的解释是,开办这些工厂,不能急功近利,贪大求全,而是要权衡好投入与收益的平衡,因此在一开始的时候不宜盲目扩大生产,而应以积累经验和培养技术工人为主,等条件成熟之后,再逐步扩大生产规模。

  李鸿章听了,也不禁感叹不己,“急功近利,贪大求全”正是洋务运动的失误之一,洋务派开办企业,从来不管投入和收益的平衡,也不管主观客观条件是否有利,而是一拍脑门就立刻开干,并不惜工本,一味的求大求全,结果有些工厂组建到一半才发现原来的设计问题多多,不是追加投入进行改造就是半途而废,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但不是缺少原料,就是没有工人,结果又只能一个一个的解决,不仅导至工厂建成之后不能投产,而且成本倍增。

  因此像海外华人这样,稳扎稳打,从小做起,逐步扩大,才是正途。这也是李鸿章办了30余年的洋务才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到了下午,秦铮又带着李鸿章一行人换便衣出行,先到天津旧城里转了一圈,然后又出城到一个建好的新农村去参观。

  而看到的景像,也让李鸿章一行人大感意

  请收藏:https://m.htwx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