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代食品_回到过去做家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书首发域名:,免费追书。

  粮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了眼前最重要的事情,天大地大,没有自己的肚子大,吃饱肚子是第一位的。

  苏联的欠债可以缓一缓麽,也可以找其他国家进口有点粮食。

  要是这个时代的领导还是关心农民的,为了农民的肚子,新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回进口粮食。我国一直都是一个农业超级大国,居然想其他国家进口粮食,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

  在粮食有限的情况下来,各地创造出的“粮食食用增量法”五花八门

  “先进烧饭法”或“粮食食用增量法”最先是由地方政府创造的。1959年5月,辽宁省烟山县卫星公社三台子管理区副业生产队创造出将“玉米先蒸、后磨、再煮”的“玉米食用增量法”。

  报道称,食用了用增量法制作的玉米面后,“群众红光满面,生产劲头十足”。

  上海市川沙县推出旨在提高“出饭率”的“先进烧饭法”,将原先粳米一斤的“出饭率”,从2斤提高到2斤8两。

  河南省创造出更具科学术语规范性的“粮食食用增量法”一词。具体操作程序是,将原粮煮到六七分熟后,从汤水中捞出,再用水磨将原粮磨成糊状,把酵母放在面糊中,发酵后送入蒸笼蒸熟。其结果是,用传统方法蒸馍,1斤面只能蒸出1斤馍,最多只能蒸出2斤,采用增量法后,1斤面可蒸出5斤馍。河南同志兴奋地将这种馍命名为“跃进馍”,他们甚至创作了一首歌谣,表达对“跃进馍”的喜爱:

  “跃进馍真正好,

  既顶饥又顶饱,

  节约粮食营养多,

  利国利民好处多。“

  川沙县和河南省的经验分别代表了以食米为主的南方和以食面为主的北方的两种不同的节粮方式。继而,层出不穷的增量法纷纷问世,也都贴上了“营养多、易消化”的宣传标签。其中有:

  北京市密云县的“烫面”、“双蒸”、“水磨”做饭法;

  辽宁省抚顺市的“油水混合”的“食油食用增量法”,其工艺特点是,“用土超声波使油水乳化”;

  湖南省的“一炒、一泡、一蒸做饭法”;

  四川省邛崃县、莆江县的“火米{蒸谷子}增量法”、“三开一煮法”;

  武汉市的“蒸米做饭法”;

  重庆市的“冷水发饭法”;

  兰州市的“水发面蒸馍法”;

  西安市的“纯面增量法”、和“碗蒸馍增量法”;

  河南省鲁山县的“煮后干磨烫面增量法”;

  上面都是利用有限的的粮食来做出更多的饭,这是都是治标不治本,粮食就是那多,变来变去还是那么多粮食,又不能多变出一粒粮食,所以关键还是想办法来增加粮食,应该说增加可以塞饱肚子的东西,是不是粮食就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肚子有东西消化,可以让

  请收藏:https://m.htwx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