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196章 耐人寻味的动作_科技衍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止工作了……

  只要失去作用,都是太空垃圾。

  但这些卫星,或者碎片、粉尘等等,依旧存在于太空之中。

  从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它的废弃是太空“白色污染”的开始。

  随之而来的,就是太空垃圾大规模爆发。

  尤其是伴随着世界各国的航天技术飞速发展,太空发射活动变得空前繁荣。

  有能力自己发射的国家,自己发射。

  没能力自己发射的,也会委托其他政府或者企业发射!

  目前全世界已经有超过4000次的太空发射记录,共发射了6000多个航天器,但在轨的航天器不足3000个,正常工作的只有1000个左右!

  换句话说,其他的5000多个航天器,都成了太空垃圾。

  更讽刺的是,还有2000个依旧在轨!

  虽然报废的航天器,大部分坠入大气层并且烧毁,但是仍有近4500吨的太空垃圾,运行在地球周围的轨道上。

  根据大数据统计,截止2016年11月,大约有1亿块太空垃圾环绕地球运行,其中27000块直径超过10厘米,由美国宇航局和国防部进行跟踪。每块太空垃圾的运行速度均达到28000公里/小时。

  一个简单的比方,太空轨道,就是公路。

  而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就是汽车。

  太空垃圾就是报废的汽车!

  这些报废汽车依旧在轨,必然会影响其他航天器的正常行运转。

  而太空垃圾的大量存在,不仅占了轨道资源,尤其是地球同步轨道,从而影响了后续航天器的发射,还影响了其他已发射航天器的正常运作,甚至造成重大事故。

  这样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早在1983年,美国航天飞船“挑战者号”,与一块直径毫米的涂料剥离物相撞,导致舷窗被损,只好停止飞行。

  前苏联的“礼炮―7”号轨道站,也多次被此类“尘埃”损坏。

  1986年,“阿丽亚娜”号火箭进入轨道之后不久便爆炸,成为564块10厘米大小的残骸和2300块小碎片,这枚火箭的残骸,使两颗日本通信卫星“命丧黄泉”!

  1991年9月15日,美国发射的“发现者”号航天飞机,差一点与前苏联的火箭残骸相撞,当时“发现者”号与这个“不速之客”仅仅相距千米!

  2009年2月10日,美国和俄罗斯的两颗通信卫星,在太空相撞并产生大量太空垃圾,极有可能会对国际空间站构成威胁。

  ……

  据计算,太空轨道上每个飞行物,发生灾难性碰撞事件的几率为%,发生非灾难性撞击事件的可能性为20%。

  以此计算,今后将每5~10年,可能发生一次太空垃圾与航天器相撞事件,到2020年将达到2年一次。

  而王凡的全球WIFi计划,需要上千颗通讯卫星。

  但当下全球总共才1000多颗正常运作的卫星,一旦全球WiFi项目部署发射完毕,突然暴增的卫星数量,使得太空交通事故发生率,必然会翻倍增加!

  王凡1000多个卫星,基数大,最可能中大奖。

  到时候,要是天天因为这事而造成损失,那可就坑爹了。

  此外,如果不有效地清理太空垃圾,王凡的1000多颗通讯卫星,很难找到足够的轨道资源。

  请收藏:https://m.htwx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