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02章 不可告人之忧_大明元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续调兵前往朝鲜,先后投入约10万左右的兵力。但朝鲜战场犹如一个烂泥潭,致使明军损失极为惨重,在整个战争期间,明军共伤亡三到六万,战马损失亦极大。

  这场战争使得明朝军事力量受到削弱,尤其是辽东地区,过多地抽调兵力造成本地防守空虚,从而为建州女真的崛起提供了可乘之机。

  壬辰之战时期及之后,努尔哈赤一边与明朝虚与委蛇,一边加紧了统一女真的步伐,逐渐收服了海西女真四部,而后蒙古与野人女真皆被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逐渐征服。

  但受到影响的只有大明吗?不然。万历二十六年,也即1598年年末,丰臣秀吉的军队回到日本,七年征战几乎一无所获。

  他们确实掠走了很多朝鲜奴隶,后来这些人或是被迫在农田劳作,或是在奴隶市场被贩卖;他们确实抓走了有着先进技术的朝鲜陶工,日本的陶瓷工业因此而繁荣;他们确实带走了大量铜活字,为日后日本印刷业短时间内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有数千册珍贵图书被掠夺回日本,很多被收入德川家康修建的图书馆,日本人因此掌握了书中的知识。朝鲜的绘画、卷轴和宗教用品同样损失惨重,甚至连石塔和珍木也没有幸免。

  正是因为这些掠夺来的物品,后来的日本人才会将丰臣秀吉的大陆侵略战争称为“陶瓷之战”或“活字之战”。

  然而,和成千上万丧生的日军士兵对死亡者数量合理的估计在七万到八万之间,其中一部分死在战场上,更多的人死于艰苦的环境和疾病,以及为了支撑这场战争从日本经济中抽取的巨大财富和资源相比,文化领域的发展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如果无法攫取大量新土地,如此巨大的代价必定得不偿失,而秀吉的军队没能达成上述目标。因此,日本人将秀吉野心勃勃的征服亚洲之战总结为另外一个词“龙头蛇尾之役”,即开始时雄图壮志,到头来两手空空。

  朝鲜之役结束一年多以后,日本的和平岌岌可危。丰臣秀吉的继承人丰臣秀赖年仅五岁,而丰臣秀吉给他安排的“监护人”前田利家也于次年去世,德川家康再无强大掣肘。

  战争的阴云笼罩在整个日本上空,内战的两大阵营开始划定。

  一方是德川家康,他被认为是后秀吉时代日本实力最强的大名,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因此实力更胜一筹。

  支持德川的大名大多在东日本,德川自己的领地也在这里。参加过朝鲜之役的老将,如黑田长政、锅岛直茂、宗义智和对秀吉忠心不二的加藤清正加藤支持德川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大名仅仅效忠于秀吉本人,因此在他死后迅速改换阵营。

  另一方是反对德川的大名们的松散联盟,

  请收藏:https://m.htwx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