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83章 正国本(卅二)真实目的_大明元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换句话说,“甲乙丙丁”这样的分法,它其实是中国人按照日本的实际做法来帮人家取了这样的名字。

  那么,当时日本陆军的所谓甲乙丙丁分级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另外如果再深入一点,所谓“挽马师团”和“驮马师团”又有什么不同?

  在原历史上的整个二战期间,日本陆军总共组建了173个师团,其中战前组建了17个“常设”师团,也称“特设”师团,战争期间又组建了156个师团。这173个师团中有61个师团先后被派往中国战场,编入了中国派遣军序列。

  很多人往往搞不清什么叫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队,不知道它们具体对应哪些自己熟悉的编制规模。按照当时日军的编制,其实一般是这样的:

  “分队”是最小的战术单位,类似于我们熟知的“班”、大明禁卫军的“棚”。一个分队大概有13人左右,其中大概有8到9个步枪手,1名队长,3到4个机枪手配一挺轻机枪。

  “小队”相当于“排”,由3个分队,1个大概8-10人、3-4门迫击炮的迫击炮小队和小队队部构成,规模大约60人左右。

  “中队”,相当于“连”,由3个小队和一个拥有中队长、军士、卫生员、勤务兵、司号员、通信兵大约20人的中队部组成,规模约200人左右并配有1-2挺重机枪和步兵炮。

  “大队”,地位在“营”、“团”之间,人数远大于营但又明显比团少。其包括3-4个步枪中队、一个运输大队、一个机枪中队和一个迫击炮小队约1200人规模并配有若干挺重机枪和少量步兵炮。

  “联队”,它比“团”的规模更大,包括1个约60人的指挥部,3个步兵大队,1个炮兵大队,一个通信中队和一个反坦克中队,规模约4000人。日军还有炮兵联队,约2000余人,配备约40门野战炮。

  “旅团”,独立混成旅团一般有7000人左右,而步兵旅团则是下属2个步兵联队约4000余人。

  “师团”,是日本的主力基石,他的地位近乎于“军”,是日本陆军的最高编制,这个下面再细说。

  侵华战争爆发后,日军又组建了10个四联队制的师团,其中新组建的是101、104、106、108、109、110、114、116师团,恢复番号的是13、18师团,连同原有的17个师团,合计有27个四联队制的师团。

  这些四联队制的师团中既有挽马师团,也有驮马师团。区别就在于挽马师团中的炮兵联队配备的是野炮,而驮马师团中的炮兵联队配备的是山炮。

  随着战局的发展,日军发现四联队制师团过于庞大,不能适应战场上多变形势。所以从1937年9月

  请收藏:https://m.htwx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