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83章 正国本(卅四)“如太子监国”_大明元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依赖上了客氏的“对食”魏忠贤。

  而崇祯呢?虽然他在老爸和哥哥先后当上皇帝以后读了几年书,但由于他当时只是尚未之国的藩王,根本就不是被当作社稷继承人培养的,所以他学的那些压根就不是帝王之术,基本全是些修身养性的书呆子道理。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天启的突然驾崩,陡然让他治理一个这么大的国家,他做不好也是很正常的。从万历以后的皇帝几乎都不会当皇帝就可以看出,认真培养继承人是很有必要的,与培养继承人息息相关的监国制度,自然也是很有存在必要的。

  当然,难道监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吗?那自然也不是,万事有好就有坏,监国制度亦然。

  皇帝既要培养继承人,又要把权力握在自己的手里,因此监国的权力太大也是会出事情的。就算你是老子,他权力大了也敢反你,尤其是当老皇帝特别能活的时候。

  而且,本身太子权力大就会影响皇权,太子或者皇子在朝堂上安插人手也是一个大麻烦。

  举个例子,唐朝时候太子的权力很大,他们是真有兵权的,有东宫三卫,而三卫当中又大多挑选皇帝的将军或者重臣的儿子,由此朝廷中太子一党就是一个很大的势力。

  唐朝太子造反的事情很多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李承乾能够造反,李亨能够在安史之乱中夺了玄宗的权力。

  绝对的权力诱惑之下,父子亲情有时候也并不那么靠得住。这导致皇帝对自己的儿子也不放心了,因此自唐朝以后,比如宋元的时候,太子监国的事情就比较少了。

  那么,为什么到了明朝,太子监国又成了定制呢?这点当然又和朱元章有关系。

  首先当然是因为朱元章对自己的儿子朱标很信任,所以才有了朱标监国的事情。不过,他这么做也有他的理由。

  《明史》中记录朱元章的话说:“自古创业之君,历涉勤劳,达人情,周物理,故处事咸当。守成之君,生长富贵,若非平昔练达,少有不谬者。故吾特命尔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这段话很简单,就不翻译了,大概意思就是要历练太子,才能让他日后做个好皇帝。

  到了朱棣的时候,监国就更加的普遍了,其太子朱高炽有六次监国的经历,总共高达七年八个月。这个时间是非常久的,而其中最长的一次是成祖迁都的时候,太子朱高炽监国南京,那一次成祖居北京总共三年零七个月。

  而且,有时候太子随成祖北巡,那就由皇太孙监国,这样的培养方式很好的锻炼了继承人,所以才有后来的仁宣之治。虽说仁宣二帝其实仍然有不少事做的并不好,但应该说当时的国力仍是明朝最强盛的时期。

  朱棣时期的监国和太祖有很大的关系,要知道朱棣是造反夺了侄子

  请收藏:https://m.htwx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