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五九一 御书房中(下)_迷失在一六二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费用的损失,不可能有用户愿意承担。光凭银币上那张长长马脸——据称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头像,谁敢去剪太祖爷的头?

  托了朱元璋头像的福。“洪武通宝”银元在各地传播的相当顺利,各地官员即使明知道这玩意儿不太妥当,却也找不出理由来查禁——关键在于,朝廷本身对此的态度也很模糊。并没有查禁的要求。如果是对一般普通人,这种官方没允许的事情干了肯定属于犯法。可对于象短毛这样强悍的主儿,既然朝廷没正式反对。那就没人敢去找麻烦。

  那么短毛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把白银铸成银币呢?那位官员也作了非常详尽的分析调查。一般来说私铸货币无非是贪图货币实际价值与面值之间的差价——比如有些偷融铜器私铸劣质铜钱的私商,就是利用货币面值高于铸币花费来牟利,不过在大明朝能这么干的人很少,因为明帝国本身就是最大的劣质铜钱制造商——各地宝泉局铸造的钱币最初几批含铜量还高一些,但越到后来掺杂的黑铅就越多,从早期的铜九铅一到后来铜五铅五,甚至更低,于是在民间铜钱的交易价值自然也是一跌再跌——当年洪武,永乐年代含铜量高的大钱每七百文就能兑换一两白银,而万历年以后铸造的劣质铅钱则跌到了两千一百文兑换一两白银。

  在正大光明的官方劣币面前,民间私铸货币无利可图,反倒是把早年含铜量高的好铜钱融掉铸造成铜器出售来的更有赚头,长久以来大明官方主要打击的也是这种行为。而短毛如今反其道而行之,莫非他们真是傻的?

  ——当然不是!那位官员显然很有实证精神,并且已经关注此方面许久。由于短毛的银币上同样铸造有年份,这位官员设法弄到了短毛的第一批“1630年版”和最新的“1633年版”两种不同银币,验证其含银量,果然发现新版银币的纯度比最早一批略有下降,实际已经不足五钱白银了。

  在发现这一点之后那位官员大喜过望,觉得自己识破了短毛的阴谋——他们企图先用高质量的银币在民间建立起信用,之后再逐渐降低含银量,最终目标当然是用含银量极低的假银币充当货币。以此从中牟利——当年太祖皇帝朱元璋就是这么干的,不过朱元璋下手太狠了点,直接用纸片发行宝钞,结果没能成功。短毛当前的手法无非是吸取了太祖故智以及教训,循序渐进而已。

  应该说,写这篇报告的官员在当前大明朝廷中算是个不错的技术官僚,写出来的文章内容相当具体翔实,既有他个人的亲身体验,也有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来的数据,甚至还有对将来的预测——虽然在某些方面因为见识不足而略有谬误,但居然也被他看出了琼海军货币体系下

  请收藏:https://m.htwx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