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三十七章 三甲_仙朝纪元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照于心。

  “录中了一百五十人?”苏照神色微顿,诧异道。

  “按十比一的比例,宁缺毋滥,择选一百五十人。”晏昌解释着,道:“其中尤以三人文卷最佳。”

  苏照面上现出一抹好奇之色,问道:“哪三人?”

  晏昌拱手道:“山阳县士子吴允,温邑人吕庸,鲁国士子纪同,这三人文采斐然,策论上佳,可列一甲,选作之题,皆为君上所出之策论。”

  “吴允,哦,此人,孤倒是有印象,当日在弘文馆见过,他还有个弟弟,是叫吴琮吧?皆是一时俊彦。对了,还有吕庸,纪同,孤好像也见过此二人。”苏照轻笑说着。

  身为金丹修者,记忆力何其强横,纵是曾经见过一面,也会留下吉光片羽的记忆痕迹,只要刻意搜寻记忆,就能和那一张张面孔对应上。

  苏照道:“这三人的试卷呢?”

  晏昌走到两个木箱之上,取出三张试卷,由宦者令转呈于苏照。

  苏照这次倒是比方才认真了许多,展开试卷阅览,这是山阳县吴允的卷子,首先映入眼帘的字迹,就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四平八稳,峻丽浑润,有些类似后世的馆阁体。

  苏照一开始还有些漫不经心,但片刻之后,就正襟危坐。

  盖因吴允文中所述的革新之策,一自一句都应了苏照心中所思。

  “初见吴氏兄弟时,还以为是那种不通大略的儒臣,没想到竟有如此见识。”苏照感慨道。

  晏昌赞同道:“吴允出身庶族寒门,父亲为勋贵作工,积劳成疾,五年前病逝,母亲以织布为生,吴氏兄弟深知土地兼并之祸,对了,其弟吴琮文辞优美,虽然策论未议国策,但择圣贤文章而作,微言大义,文采锦绣,气冲斗牛,可为二甲第一。”

  苏照笑了笑,眸光流转,心头也有几分欣喜,“哦,那孤倒要好生看看了。”

  晏昌回头就去寻吴琮的试卷。

  这边厢,苏照开始阅览吕庸的试卷,主要看策论,相比吴允从政务而论,吕庸则更多从苏国面临国际局势考量,提出合纵连横,与宋国交好,南拒郑国,与晋约兵伐卫,取卫土以壮国力的国策。

  可以说和“兰若之对”,几无二致。

  相比阎先生的粗糙版,此人甚至填充了许多细节,比如外交层面。

  看到“北进南却”四个字,让苏照都微微眯起了眼睛,问道:“这吕庸,晏卿可有了解?”

  “君上,吕庸此人,听说能言善辩,具纵横权变之才,然好饮酒、喜女色,放荡不羁,私德有亏。”晏昌沉吟了下,说道。

  苏照道:“从行文倒也能看出一二。”

  所谓文如其人,如果吴允的文风是古拙之中,尽现晓明通达,那么吕庸之文风就给人一种剑走偏锋,诡谲多变的感觉。

  “此人治何经典?”苏照翻阅着试卷,抬眸问道。

  这时代的读书

  请收藏:https://m.htwx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