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5、流萤_前任是陛陛陛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扬城驿站出来,又行了数个时辰,临近巳正方至宣城。

  明明晴空艳阳,城中大街小巷,却都没什么人,至官衙处,衙中亦是冷清,苏苏一行只报了吏部尚书的名字,不久,一名姓谭的主簿忙迎了出来,朝谢允之行了大礼。

  他早见谢尚书身边有一女子,看似二十出头的年纪,雪肤花貌,仙姿玉色,与谢尚书站在一处,如一对璧人,般配之极,又见那女子牵着一男孩,生得清俊灵秀,遂暗道他们莫非是谢尚书妻儿不成,可转念一想,谢尚书虽已二十余,但性情出了名地寂淡出尘,似乎没有娶亲,又想那男孩看来有九、十岁,与谢尚书年纪也对不上,再见随侍他们的仆从,实际是以那女子为尊,正纠结揣测时,听那女子问道:“宣城令何在?”

  谭主簿恭谨回道:“城令在雁山设宴,与民同乐。”

  苏苏闻言笑道:“怪不得城中都没什么人”,她笑看向谢允之,“与民同乐,想来他这宣城令当得并不困苦,颇能自得其乐。”

  谢允之自城郊行至城中,已暗暗观察过当地房舍田陇、百姓穿着行止,遂道:“能有闲情闲钱设宴,看来宣城财政不算局促,人心亦是安宁。”

  谭主簿陪笑回道:“自从沈大人来此为官,我们宣城可是大不一样了。”

  他一边遵吩咐引着谢尚书等人往雁山去,一边不时回答那女子的发问,讲述沈大人调任宣城后的种种政事。

  苏苏自那主簿口中得知,宣城从前有“三患”:水患,匪患,财患。宣城缺水,以往当地民众饮水,都得上山打水,十分不便,沈霁月上任之初,即想开凿引水道井。然宣城贫乏,无银钱支撑,沈霁月一壁上书州府请拨银两,一壁以一人之力,往周遭郡城游走撰文,他才华横溢,润笔费虽不至于一字千金,但也算是可观,就这般筹得了银钱,开凿了十几处引水道井,解决了当地水患。

  “水患”既除,“匪患”又摆在眼前。从前不少宣城民众,因穷困走投无路,落草为寇,沈霁月亲带捕快上山,结果自己被贼人逮住,就在山下民众以为城令大人遭了毒手时,不知何故,翌日,匪徒竟随沈霁月下了山,按律服刑后,从良生计起来。

  经此二事,沈霁月在当地民众心中的形象,可以说是光明无比,在他设法解决当地“财患”后,当地人都盼着他能留在宣城当一辈子城令了。

  宣城贫苦,很大原因是水土不佳,同样大小的田地,宣城收成只有旁地一半,甚至更少。沈霁月不是神农,改不了当地水土,他在仔细研究后,决定另辟生财之道,宣城粮食收成不行,但漫山遍野繁花灿烂,尤其桑琼花,不仅开得清丽,且是当地独有。沈霁月妙笔生花,撰写诗文,将桑琼花名声打响,此后又如法炮制,令

  请收藏:https://m.htwx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