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4 起源之争_太极第一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郎,原名于七,是螳螂拳祖师,螳螂拳的创始人。品书网山东栖霞人,于七家道富有,酷好武术,曾投万贯家资去少林习艺,一心报效国家。

  无奈清兵人关,报国无门,他愤然回到山东,组织义军,与清廷作对。有一次因寡不敌众,几乎全军复灭,于七只身走到青岛崂山脚下,藏匿在渔民家中,清兵追至,于七急上崂山华严寺,找到以前同在少林学艺的师兄---华严寺的主持和尚,以求庇护,师兄出寺一看,连忙让于七进来,让于七换上僧衣,削去头发,扮成和尚,并且用开水烫到他脸又红又肿,叫他睡在禅房、盖上被子,不得出声。

  时间不长清兵搜到,师兄说了这个是新来的僧人,患了天花病,清军官怕被传染,只望了于七一眼就退出来。根本认不出他,瞒过了清兵。师兄对于七说,外面风声仍很紧,叫他索性在此当和尚,避过风头火势再算,于七应允,因为他是义军首领,时常有旧部下秘密找他,于七深居简出,不轻易见客,与旧部下定暗号,凡来找他的,必须写一个“王”字,交给守门和尚,守门和尚才允许进内。其实这个“王”字就是“于七”两字的重叠。

  后来于七索性说自己姓王,人呼之为王郎,“郎”是男子汉的称呼,以后音误为王郎,“王郎”名字,一直流传至今。

  这期间,主持师兄常与王郎交手,王朗屡被师兄摔于丈外,王郎羞愧之极,誓要苦练武艺,胜过师兄。师兄出外云游。王郎挟书到寺后林中纳凉,偶然小虫悲鸣,回头一看,只见一只蝉与一只螳螂相斗,蝉虽大,但不敌瘦小螳螂,王郎见螳螂进退有度、两臂爪运得迅速灵活,似有拳理在内,大为高兴,又捉几只螳螂返禅房内,用瓦盆养着,用草杆戏之,留心螳螂动作,怎样闪展腾挪,刁勾缠挂,悟出了独特的拳法,又吸收了宋元明三个朝代十八家法的精华,为了灵活,用猴步辅之,共冶一炉,经过一段时期的苦心钻研,创出了螳螂拳。

  后来师兄云游返来,王郎再约比武,师兄讥笑他:“败军之将,不可言勇”。怎知一交手,师兄相反被于七摔于丈外,非常惊奇,询问王郎,王郎以实相告,师兄大为佩服,令王郎传授本寺僧人。

  就这样螳螂拳开始流传与胶东各地。

  这个起源倒是真的不好说,王郎本身是烟威栖霞人,但是却在青岛崂山悟拳。青岛和烟威两地都有大量的螳螂拳传人。到底是应该把王郎的出身地还是悟拳地作为创始地,这的确是个问题。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官司委实难断,于是就相约以武论胜负。螳螂拳的起源之争就是这样一个由来。

  由于这次争端是由青岛武术协会发起的,所以是青岛武术协会集中了很多高

  请收藏:https://m.htwx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