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一百九十一章 你对我是不是有什么误解(二合一章,今日更新完毕)_我为国家修文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受他,那才是真的要绝望了。

  幸好,他开了个好头。

  简单洗漱了一番之后,唐英半倚在床头,开始计划明天要做的事。

  “淘练泥土”算是过关了,实际上,这一关并不复杂,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纯粹的体力活而已。

  那么,明天就应该去学习下一道工艺——“炼灰配釉”了。

  配釉要用灰。

  御窑厂用灰出自景市之南一百四十里的乐县。

  灰以青白石和凤尾草迭垒烧制而成,再配上练好的瓷泥,调成浆水。

  在这里,细泥与灰的比例,就十分关键了。

  按照一般常理,细泥与灰的比例按10:1调配,则为上品瓷用釉;7:3或8:2则为中品之釉,对半或泥少灰多则成了粗釉。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比例,实际操作之中,究竟什么样的比例才是上品瓷用釉,什么样的比例才是中品瓷用釉,要调试过后才能知道确切的数据。

  想着想着,唐英不知不觉间,就这么靠在床头上睡了过去。

  他实在太累了。

  第二天一早,唐英就醒了下来,他一看窗外的天色,早已经是天光大亮了。

  “哎哟!”

  他吃了一惊,连忙就要下床,两只脚刚一踩到地上,一阵阵酸麻胀痛之感就传了过来。

  “老爷,您怎么了?”

  一直守在外面的侍从听到唐英的喊声,连忙闯了进来,一脸慌张。

  唐英朝他摆了摆手,苦笑道:“没事,就是浑身上下酸痛难当。”

  “老爷从没有做过这些事,昨日陡然做了那么多,今日自然是浑身难受。”

  侍从一听,顿时放下了心,他是从京城跟着唐英来到这里上任的,要是唐英有事,他的下场也好不了,他想了想,又劝道,

  “老爷,您是督陶官,只需命御窑厂的工头们按时按需烧制进贡的瓷器即可,何须亲自上阵劳作?”

  “此事勿要再提!”

  唐英一摆手,顿了顿,说道,“走吧,扶我去御窑厂。”

  侍从无奈,只得上前扶起唐英,慢慢地往御窑厂的方向而去。

  在之后的日子里,唐英仿佛忘了自己是督陶官,而是一名真正的窑工,开始按部就班地学习起陶瓷工艺来。

  他向拉坯师傅学习如何拉坯,向画师学习在瓷上画花鸟虫鱼,在瓷上为青山着色,为绿水描魂。

  他画莲花牡丹缠枝图案,画潮水祥云纹,因为在宫中时就曾画过瓷器样本,在景市更是炉火纯青。

  他还向吹釉师傅学习如何吹釉,向把桩师傅学习控制火候……

  “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食息者三年”。

  唐英足足闭门谢客三年,和工匠同吃同住,也挽起袖口裤腿,淘泥、揉泥、拉坯、捧坯,所以他很快就由一个外行变成一个内行。

  唐英在景市督陶的前八年,是雍正在位时期。

  这一时期,景市官窑在唐英的主持下,创新成功了窑变釉,从而使得原来色调单一的单色釉变得流光溢彩,绚丽斑斓。

  唐英督陶真正的辉煌,是在乾隆朝初期的20年间。

  乾隆皇帝,大家是耳熟能详了,他这个人,爱好极其广泛,不仅喜欢下江南,喜欢书画,热衷作诗,而且还很喜欢陶瓷。

  他曾经直接干预宫内制瓷事务,不仅对宫内瓷器的用途、形状、纹样等屡屡过问,而且还亲自审定画样。

  唐英经常竭尽全力,但依旧无法满足乾隆皇帝的要求,而且还经常被他训斥。

  比如乾隆一十三年(1748年),《记事档》有这么一档:

  “十一月二十八日,太监胡世杰传旨与怡亲王,德保:此次唐英呈进瓷器仍系旧样,为何不照所发新样烧造进呈?将这次呈进瓷器钱粮不准报销,着伊赔补。”

  这样的斥责与处罚,让唐英苦不堪言。

  这一天,唐英刚刚来到御窑厂,准备找几位工头研究一下釉彩创新事宜,就接到了京城来的急件——

  乾隆皇帝又派人加急送来了瓷器的新画样!

  请收藏:https://m.htwx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