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356章 传世品的价值_重生之乘风而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画,传承有序,除了陈淳和石涛的图画外,还有几代收藏者的诗文,附加文化价值更丰富。

  这本合册的第十七开有一段题跋,题跋是第一代的收藏者江德量写的,后面还有他的墓志铭。墓志铭来自江德量好友汪中,显然是江德量的后人续上去的。

  题跋说明了这个册页的来历。

  江德量爷爷叫江世栋,是一个商人,这套册页是他最早收藏的,“当时盖颇自矜贵”,“最宝爱之,摩挲日不去手。”

  江世栋生了个儿子叫江恂,也就是江德量的父亲,后来做到了徽州知府。

  江恂也收集了大量的金石书画,而江德量自小就耳濡目染。

  他父亲看他对这些有兴趣就很高兴,认为儿子既然有兴趣,这些藏品在家族里就可以多藏数十年,算是后继有人。

  江德量后来也不负其父祖所望,成年之后考中了乾隆四十五年的榜眼,做了翰林编修,成了乾隆朝的著名学者。

  这爷俩除了是收藏家和进士官员以外,江恂本身还是画家,擅长草虫,不过不算太出名,作品只能够存在省级博物馆,周至也有他一幅《萱草蛱蝶》图。

  而江德量则还是书法家,尤其善长隶书,这本册页里有一页就是他题写的“灵气天成”四个隶书字,相当漂亮。

  江德量的书法作品周至倒是没有收藏,不过江德量曾经有一本《汉酸枣令刘熊碑》拓本,这个拓本后来被带到京城,曾经引起轰动,当时的书法大家翁方纲还特意在自己的笔记里提到这件事儿,这个拓本的双钩本,周至倒是在启老家中见过。

  古代文人相互间都有交往,江世栋虽然是商人,却也善于熏陶后辈,与文化人来往密切,曾经帮石涛卖过很多画。

  这卷画册本来是一卷陈淳的画册,可惜后来不小心失火,导致这卷册页被“焚弃几半”,于是江家就请石涛和尚以二两银子一幅的价格,给这幅画卷重新续上了,于是这个画册就变成了《白阳石涛书画合册》。

  之后这个画册从江家流出,为黄锡禧所获,黄锡禧是清代大盐商黄至筠的儿子,黄至筠的个园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园林,其藏书馆栖云山馆,曾经集中了大量藏品。

  黄锡禧请他的老师吴熙载在上面题字。吴熙载是同治年篆书和篆刻的海内第一人,吴昌硕深受其书风影响。

  留在这册页上的“风神近古”四字篆书,也是佳品。

  其后这帖子又传至民国汉口收藏大家李国松。李国松之后是民国沈阳收藏家,教育部师守玉和其弟师守章。

  师守玉是民国著名的收藏家,故宫里多件作品上都有他的印鉴,包括赵之谦仿隋僧智果所作《心成颂》,以及清代著名书法家王铎的等人的书法作品。

  最终这个册页才传到了李一氓手上。

  这个册页上其实属于陈淳的作品只有六幅,另外六幅是石涛补齐的画作,而剩下的五页,则是历代收藏者的诗歌,文章,书法,鉴藏印章等等,赋予了这件藏品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就是传世品的价值所在,研究其流传脉络,更能从一个侧面证实其真实性,本身也是一种传统鉴藏手段。

  这些历任的鉴藏者很多本身就是大艺术家,他们的“鉴定意见”到了后来本身又成了重要文物,这样一路的BUFF叠加起来,就让传世书画作品的价值远超没有流传递序的那些作品了。

  请收藏:https://m.htwx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