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26章 正兴园_重生之乘风而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席馆,发展出四处最大的不同。”

  “首先是设备设施的配置,俗话说的‘好马配好鞍’,所用碗盏之精细齐备,远非其他包席馆可比。”

  “关正兴素好收藏古器,所收藏的餐饮器具尤其多,古色斑斓的瓷盘碗盏,精致的象牙和乌木包银筷子,皆陈列于包席馆内,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令当时成都不少上流社会食客们心醉神迷。”

  “二是菜品和菜式以精致大气著称,尤其是海味类菜肴,从燕窝、海参、到鱼翅鱼肚,其成菜方式和品种随季节不同而富于变化;山珍野味类菜肴,也有自成一体的烹制方法和成品式样;”

  “能做这等菜式的菜馆,店主多为南方沿海一带的人,这样的饭店当时称作‘南馆’,这些菜品也统一称呼为‘南馆菜’,类似今日粤菜在饮食界的地位。”

  “正兴园除了继承和发扬满汉全席宫廷菜的特点外,也吸收了‘南馆菜’的精华,并且将之融为一体,同时大力开发本地特有菜品,即使是普通原料做成的菜肴,其刀工也很精致,如通常的‘福’字肉、‘万’字肉、‘寿’字肉、棋盘肉、虎皮肉等,无论刀法还是装盘,都很规整而不失自己风格;”

  “汤菜更是结合南馆菜和蜀中‘坝坝宴’对‘高汤’的讲究,集色、香、味、养于一体,一直在食客中享有良好的口碑。”

  “第三个特点,就是正兴园独揽当时蓉城顶级筵席的最高标准,成了宴席规则的制定人。”

  “正兴园在清末曾三度承办过满汉全席,这在当时成都包席馆中是绝无仅有的资历。”

  “现代川菜宴席的上菜程序,先上冷盘,再大菜,继而点心,最后水果,便是得自正兴园的传承,一直沿用到现在。”

  “最后一条,便是关正兴非常重视人才的网罗和培养。”

  “开业之初,即荟萃了不少名厨,如满族的戚乐斋、贵宝书,汉族的周志诚、游炳全等,皆属当时四川餐饮界的厨艺精英。”

  “之后还先后培养出了像蓝光鉴兄弟那样出色的川菜名厨,他们的精湛厨艺、精美菜品对于蓉城食客颇具征服力。”

  “当时的用‘菜精器美’评价当时的正兴园,绝非过誉之辞。清末傅樵村的《成都通览》中,对于正兴园也给予了崇高评价,称当时成都‘席面之讲究者,只正兴园一处。’”

  “可以说正兴园凭借一己之力,直接将川菜宴席的档次拔高到了与当时淮阳官府菜,京中宫廷菜对标的高度,直接带起了一个新派菜系崛起的苗头。”

  “古瓷碗盏,象牙筷子……”老柴不禁咋舌:“这样的场馆吃一顿,得花不少钱吧?”

  “那是当然。”周至笑道:“由于正兴园的‘排场好’、‘派头高’,包席承办费用自然也不菲了,以每席桌为单位计,通常承办收费标准为:一般田席一桌需银二两四五,寻常海参席三两五,海参全席五两,寻常鱼翅席六七两,鱼翅全席十二两,燕菜席十五两,燕菜全席加烧烤十八两。”

  “注意啊,这些只是费用,还不包含‘物料钱’,也就是食材的费用。”

  “这样的宴席消费规格档次,除了一些大权在握的官场中人,和一些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一般人是不敢问津的。

  大家一边觥筹交错,一边听周至解说这里发生过的故事,不由得感觉本来滋味不错的菜品,现在又更丰富了一层。

  请收藏:https://m.htwx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